更多分类
产品中心时间: 2025-03-22 10:30:30 | 作者: 开云体育app莱斯特城赞助商
冬日,大盈江江畔依旧“丰”景如画、万物成诗。田野上,鲜食玉米忙着装车发往外地;无筋豆架子排列有序,藤蔓蜿蜒而上绿意葱茏,翠绿饱满、油光发亮的无筋豆挂满豆架;西瓜育苗棚里,瓜农正忙着嫁接西瓜苗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脚步铿锵有力、一路向前。
欧善斌正在这块丰饶的大地上辛勤耕耘着,他在盈江县成立了云南诗密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:“诗密农业”),在充分的发挥土地、气候等先天优势的同时,不断推进科学技术与现代农业的深层次地融合,努力加快“后天奔跑”。沃野间,科技赋能的稻田、智慧化的稻米加工工厂等生产力茁壮生长,希望的田野焕发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。
谈及德宏州精品大米,欧善斌的“诗密庄园”“大盈江”品牌榜上有名。诗密农业位于盈江县弄璋镇模恒村,厂房、办公楼、食堂、院子、凉亭组成了一个舒服惬意的办公环境。欧善斌带领一群平均岁数35岁的年轻人从都市来到这里,打造年纪轻的人喜欢的“诗和远方”。
年轻人怎么种好地?欧善斌有自己的思考。“现在种田和几十年前不一样了,要用科技化、智能化的手段,还要有敢闯敢干的新农人。”在他看来,新时代发展农业要从“会种田”到“慧种田”。
“仅仅依靠人工的经验式种植已满足不了现代化农业生产的需求。比如何时施肥、施什么肥、施多少,怎样的温度和湿度最适宜果子生长这些都需要量化为数据。”欧善斌是个“技术咖”,2004年,他从云南交通技术学院交通工程管理专业毕业后,在建筑公司上班,自己创业做工程。2018年,34岁的他决定跨行农业,成立诗密农业,开始在田里“种数据”。他给自己定了个目标:做年轻人愿意干一辈子的农业。
育苗、移栽、排水、施肥欧善斌在实验田里劳作,熟练的动作、小麦色的皮肤、沾满泥土的双脚,很难让人将他与总经理的身份联系起来。“我们有数个种植实验基地,年年都会从外地引进优良品种,在实验田里先行种植,我必须亲自把关,掌握水稻的抗病性及产量,试验出来的优良品种再向农户推广种植。”他微笑着说道。
他还与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共同研发优质稻谷品种,在昆明、曲靖、红河、普洱、西双版纳等州市市场开发终端销售网店600多个。经过6年的披荆斩棘,诗密农业自有品牌“诗密庄园”“大盈江”大米走出云南,挺进西南主要城市大卖场,在上海市青浦区扎下根。2019年,诗密农业取得中国有机大米认证,收录于云南绿色食品牌名录。
除了“慧”种地的年轻人,还有“慧”种地的机器人。在诗密农业的种植基地里,联合收割机、无人机等“绝活”轮番上演。
“这几天又新购入一台大疆T70P农业无人机,能够完全满足大流量作业,日常施肥、洒药更智能,干起活来更轻松。”48岁的邱志民是一名有10余年飞行经验的“老飞手”,年轻时自己开店卖农资,6年前成为诗密农业的“技师”。“施肥、洒药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环节,但传统的人工方式存在施肥不均、浪费严重等问题,无人机定位精准,能对农田进行全方位均匀施肥、洒药。自从用上无人机后,今年农作物植保订单就没断过。”邱志民对自己的工作十分满意。
“之前,大部分农户按照传统方式播种、收割,一年到头却没多少收益。”欧善斌心想,盈江县拥有成片的万亩农田,加上绝佳的天气特征情况,只要发展有机农业就能带领农户致富。于是,他推广新技术,拓宽市场销路,帮助农户挑起“务农担子”,让大家对农业有信心,让生活有奔头。
成立合作社,通过“公司+合作社+基地+农户”模式,强化种植、技术、收购等服务。与盈江县6个乡镇30余个村民小组签订长期合作协议,与2000余户农户达成长期收购合作伙伴关系,按照大米品质,以高于同期市场粮食收购价格收购,为农户种粮兜底,达到产业扩规和群众增收“双丰收”。开办加工厂,集烘干、加工、包装于一体,逐步扩大工厂收益。2024年,公司稻米年产量达3000余吨,年产值达3000万余元。拥有有机稻谷转换认证基地32.96公顷,合作社入社农户400余户,累计推广种植培养面积9000余亩,每亩带动农户增收500元。
2022年至2024年,诗密农业实现了从盈江本地中小企业到云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、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有突出贡献的公司、高新技术企业、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华丽身份转变。
欧善斌注重挖掘德宏文化,在品牌名称、标识、包装等上充分融入德宏文化元素,讲好品牌故事,实现“优粮优销”。2019年在昆明成立分公司,积极参加“第十四届中国昆明国际农业博览会”、2019年上海市对口帮扶地区特色商品展、2020年云南高原绿色产品推介会上海展、第十一届全国优质农产品北京展、第六届中国南亚博览会暨第26届中国昆明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等,一举拿下省内10余家单位精米产品销售订单。
这让他意识到:品牌产品做出来,要走出去,才能打得响。他深耕农业的同时,不断拓宽销售经营渠道。2024年12月26日,他带着新成果参加了由云南省科学技术厅、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、德宏州政府联合举办的2024年沪滇科技成果对接交流活动,对特色农业发展又有了新想法,加速创新成为他未来发展的“内驱力”。
乡村振兴,人才是关键。“新的挑战和机遇一直在路上”在农村广袤的土地上,欧善斌继续谱写着自己人生的精彩篇章。(记者董绿叶赵玮宇通讯员叶静雪)